English

目击苏联销毁中短程导弹

1999-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文作者 王宪举 我有话说

 1988年8月1日凌晨7时,天空灰蒙蒙的,飘着稀疏的雨点。我们19名外国记者从苏联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乘雅克-40军用飞机,前往阿拉木图以北100多公里的塔尔迪库尔干州,采访苏联开始销毁中短程导弹——人类史上首次销毁核武器的情景。

7时45分,飞机在塔尔迪库尔干州行政中心塔尔迪库尔干市机场着陆,我们换乘大轿车,驶往市中心的州委大楼。

在州委大楼前面的广场上,举行了群众集会。州委领导人和群众代表发言,欢呼“中导条约开始实施”。

会后,警车开道,车队驶向萨雷奥泽克。那里过去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庄,1974年起成为导弹基地。在哈萨克语中,萨雷奥泽克的意思是“黄色的凹地”。如今,它将成为苏联中短程导弹(射程为500至1000公里)的“火葬场”。

按照苏美1987年12月8日签署的彻底销毁和禁止两国中程导弹条约,苏联的全部中短程导弹(957枚)将在这里销毁。射程为1000至5500公里的889枚中程导弹则将在伏尔加格勒州的卡普斯廷一雅尔发射场销毁,美国将销毁689枚中程导弹,170枚中短程导弹。

汽车沿着绿色玉米地中间的一条公路奔跑了17公里,然后,缓缓驶入萨雷奥泽克。呈现在眼前的是低矮的丘陵地带,荒山秃岭间伸展着一片片平坦的沙地。

在一些山头立起了旗杆,苏联、美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旗迎风招展。搭起了一些帐篷,提供开水、食品等服务。昔日宁静而神秘的“黄色的凹地”突然热闹起来,成为苏联和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

沃洛佳中尉把我们带到一个2500平方米的爆炸场,指着4枚SS-22(西方称之为SS-12)导弹说:“今天我们将要销毁的就是这4枚导弹。它们的核弹头和部分贵重金属已经卸下,将分别用于核电站和其他工业。中导条约规定,导弹及其发射装置不能在同一地方销毁,两地距离应在1000公里以上。所以,发射装置将在白俄罗斯共和国的斯坦科沃销毁。”

我端起相机,对准了即将销毁的导弹,SS-22导弹长度为12.38米,重8.8吨,射程为900公里。据沃洛佳说,即将销毁的苏联SS-23导弹的长度为7.52米,重量为3.99吨,射程500公里。

苏美从部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到销毁这两类武器,经历了11年时间。

1977年,苏联开始在本国部署SS-20导弹。北约针锋相对,于1983年11月开始在西欧部署潘兴式导弹和巡航导弹。仅1984年,美国就在西欧部署了102枚中程导弹,苏联在本土部置了387枚,同时在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部署了数十枚战役战术导弹。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因此加剧。

那时,苏美拥有的各种核武器已经能够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两国都为核武器竞赛搞得疲惫不堪,尤其是苏联,沉重的军费开支和畸形的工业结构使其经济每况愈下,濒临危机。

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在苏美核武库里只占3-4%。以苏美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谈判和里根宣布“星球大战”计划为标志,两国核竞赛的重点已从中程导弹转向战略武器和太空武器。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下,苏美重开军控谈判,把削减中程导弹、战略核武器和太空武器作为一揽子谈判内容进行讨价还价。

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日内瓦会晤时,为了打破谈判僵局,同意就削减中程导弹问题单独搞一个条约。又经过两年时间、8轮会谈,双方终于在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访问华盛顿时签署了中导条约。根据这项条约,苏美不是部分减少,而是全部销毁两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不仅将销毁部署在欧洲的,而且将销毁部署在亚洲的所有这两种导弹。这就是著名的“双零点方案”。

1988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美国参议院批准中导条约后,这一文件开始生效,并且规定3年内完成。

虽然签署这个文件只是在漫长核裁军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即将销毁的两种导弹在核武库里所占比重也很小,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裁减核武器,因为在此以前的十多年间,苏美签署的核武器协议仅仅是限制核武器发展,规定双方不准突破最高限额,而不是削减或销毁哪怕其中任何一种核武器。

我们这些来自莫斯科的外国记者为采访苏联首次销毁核武器而感到兴奋。

“销毁这4枚导弹需要用多少炸药?”西德电视台记者问。

“大约一吨,”沃洛佳回答。

“用什么方式引爆?”记者又问。

“用电钮操作,”沃洛佳。

“你们对销毁导弹的安全有没有把握?”

“今年4月已经做过试验。安全没有问题。”

“你们研制了这些导弹,现在又要亲手将它们销毁,此时此刻你们是一种什么心情?”一名英国记者问。

“感到遗憾。如果条约规定让我们销毁美国的核武器,美国人来销毁我们的核武器,那我们就不遗憾了,”导弹工程师佩特连科中校说,“可惜,从今以后,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我们将在这里每天销毁4至8枚导弹,一年半内将中短程导弹全部销毁。”

沃洛佳和身穿军便服的细高个伊戈尔带着我们登上离爆炸现场3公里的一座小山头,从这里可以望见那即将销毁的4枚导弹。

当地时间下午3时(莫斯科时间12时),一个重要的时刻来到了。从山头的喇叭里传来了倒计数:“10秒,9秒,8秒……2秒,炸!”

只见一团火光闪亮,一股黑烟腾空,接着听见了一声发闷的巨响。蘑菇云越来越大,由黑变黄,又由黄变白,很快就融合在300多米高的灰色天空里。就在蘑菇云升腾的一刹那间,我赶紧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一历史镜头(后来被新华社摄影部国际部评为二等奖)。

山头上响起了热烈掌声。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和平组织的代表和记者心情激动,欢呼中导条约——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削减核武器的条约开始实施。

约1个小时后,我们被允许下山到销毁导弹的地方。只见刚才1吨重的炸药把导弹炸得粉身碎骨,出现了一个3米深、20米长的大坑。到处是烧焦的弹片。

3年后,1991年7月31日,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历史上第一个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后,微笑着交换了刚刚在条约上签名的钢笔——这是苏联特地用根据两国1987年中导条约而销毁的中程导弹的弹壳制成的。

从开始销毁中短程导弹至今,9年过去了。中导条约已经完成,但是人类距离大幅度乃至销毁核武器还很遥远。为了实现无核世界,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尚须作长期的艰苦努力。

(摘自《对抗与对话》,新华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本文作者 王宪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